内窥镜泪道成形术中的虚拟现实
用于多血管炎性肉芽肿症(GPA)中失败的泪囊鼻腔吻合术(DCR)的内窥镜泪道成形术(DCP)
Rafal Nowak, MD, PhD眼科系,华沙军医研究所,波兰
通讯至: drrafal007@gmail.com
介绍
多血管炎性肉芽肿症(GPA;Wegener肉芽肿)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疾病。在其过程中,小型和中型血管发生坏死性炎症,并形成肉芽肿。通常,它影响上、下呼吸道、肾脏,较少涉及其他部位。标准治疗基于免疫抑制,如果成功,可导致缓解I。GPA 经常导致泪道引流阻塞,特别是在鼻泪管水平II。这一状况可能引起过度流泪(溢泪),以及慢性和急性泪囊炎III。
鼻泪管阻塞通常通过泪囊鼻腔吻合术(DCR)进行手术治疗,该手术通过截骨术创建一个功能性通道,使眼泪直接排入鼻腔,同时打开泪囊。DCR可以通过外部或鼻内途径进行。多次失败的DCR较为罕见,并且构成了手术上的挑战IV。失败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可能是由于鼻腔慢性炎症变化引起的,而这在GPA患者中经常出现V。
另一种用于治疗泪道引流阻塞的手术是内窥镜泪道成形术(DCP)。在该手术中,将球囊导管插入鼻泪管,并以高压充气,以扩张狭窄部位。一些研究者发现,使用更大尺寸的球囊导管的DCP在治疗失败的DCR手术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VI。
本研究介绍了一例确诊为多血管炎性肉芽肿症(GPA)的患者,该患者此前曾接受过多次失败的泪囊鼻腔吻合术(DCR),最终接受了内窥镜泪道成形术(DCP)VII。
病史
一名73岁的女性患者,患有多血管炎性肉芽肿症(GPA)10年,并接受利妥昔单抗(MabThera,Roche,德国)免疫抑制治疗,表现为左侧泪囊肿,并伴有反复急性泪囊炎发作(图1)。她曾接受双侧FESS手术,随后在右侧进行了激光DCR手术,之后又进行了双侧外部DCR手术,但均未成功。然而,右侧术后未再出现症状。

图1. 轴位MRI显示左侧界限清晰的泪囊肿(扩大的泪囊内充满分泌物;红色箭头)。
检查
内窥镜检查显示两侧鼻腔存在大面积破坏和瘢痕形成(图2)。在左侧,存在一个小的开口。加压冲洗时部分通畅(图3)。

图2. 左侧鼻内窥镜显示解剖结构的严重破坏(S - 鼻中隔,NW - 鼻壁,红色箭头 - 指向先前DCR手术后的瘢痕)。

图3. 与图2相同的图像,注意有一股细流从开口处流出(红色箭头)。
CT和MRI扫描显示副鼻窦无通气,存在骨破坏灶以及大量瘢痕组织。鼻腔的解剖结构完全紊乱(图4-5)。

图4. 轴位CT扫描显示右侧上颌窦残余通气(蓝色箭头)、骨破坏及左侧上颌窦无通气(红色箭头),以及鼻中隔破坏(黄色箭头)。

图5. 冠状CT扫描显示副鼻窦无通气,鼻腔解剖结构变形。
使用 Medical Imaging XR 软件(MedicalHolodeck,瑞士)对CT和MRI图像进行体积3D渲染,可更好地评估病理性改变的颅面解剖结构(图6-9)。

图6. Medical Imaging XR 3D渲染CT显示右侧上颌窦残余通气(绿色箭头)。

图7. Medical Imaging XR 3D渲染CT显示左侧上颌窦壁的骨破坏。.

图8. Medical Imaging XR 3D渲染CT显示鼻中隔缺损(绿色箭头)。

图9. Medical Imaging XR 3D渲染MRI显示上颌窦完全被软组织填充(绿色箭头 - 右侧上颌窦,蓝色箭头 - 左侧上颌窦)。
手术过程
使用了一根4毫米冠状动脉球囊导管(Boston Scientific,美国)在患者左侧进行球囊泪道成形术(图10)。在先前DCR手术形成的瘢痕组织上进行了切口(图11)。球囊导管通过泪小管、泪囊及切开的瘢痕组织进入鼻腔。导管充气至8个大气压,保持90秒后放气并移除(图12-13)。在去除新生开口周围的瘢痕组织后,应用了丝裂霉素C。术后即刻可见明显的内共同开口。术后三个月随访时,开口较大,解剖结构正确且功能正常。六个月随访时,患者无症状,并仍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(图14-15)。

图10. 冠状动脉球囊导管。

图11. 左侧鼻腔的内窥镜视图:在先前DCR手术形成的瘢痕组织上进行切口。

图12. 球囊泪道成形术:球囊导管在导丝上插入。

图13. 左侧鼻腔的内窥镜视图:球囊泪道成形术(A- 导丝插入,B - 球囊导管充气,C - 球囊导管放气;注意扩大的开口)。

图14. 左侧鼻腔的内窥镜视图:术后1个月的开口(注意开口内的硅胶支架)。

图15. 术后6个月左侧鼻腔的内窥镜视图(红色箭头指示通畅的开口)。
参考文献
在多血管炎性肉芽肿症患者中,泪道引流阻塞的治疗具有挑战性。只有在疾病缓解期、鼻腔内无炎症过程,并且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时,才能进行该治疗。本研究表明,球囊辅助泪道成形术可能是治疗Wegener肉芽肿患者DCR失败病例的有效方法。
参考文献
I. Garlapati P, Qurie A.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. [Updated 2022 Dec 5].
In: StatPearls [Internet]. Treasure Island (FL): StatPearls Publishing; 2023 Jan.
II. Sfiniadaki E, Tsiara I, Theodossiadis P, Chatziralli I. Ocular Manifestations of Granulomatosis with
Polyangiitis: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. Ophthalmol Ther. 2019 Jun;8(2):227-234. doi:
10.1007/s40123-019-0176-8. Epub 2019 Mar 15. PMID: 30875067; PMCID: PMC6513923.
III. Ali MJ.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lacrimal surgery. Singapore: Springer 2018
IV. Gupta N.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. Singapore: Springer: 2021
V. Kwan AS, Rose GE. Lacrimal drainage surgery in Wegener's granulomatosis. Br J Ophthalmol. 2000
Mar;84(3):329-31. doi: 10.1136/bjo.84.3.329. PMID: 10684848; PMCID: PMC1723393.
VI. Vinciguerra A, Indelicato P, Giordano Resti A, Bussi M, Trimarchi M. Long-term results of a balloon-assisted
endoscopic approach in failed dacryocystorhinostomies.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. 2022 Apr;279(4):1929-1935.
doi: 10.1007/s00405-021-06975-3. Epub 2021 Jul 12. PMID: 34251520; PMCID: PMC8273032.
VII. Nowak R, Ali MJ. Endoscopic Coronary Catheter Dacryoplasty for Failed DCR in Wegener's Granulomatosis. Ocul
Immunol Inflamm. 2023 Apr;31(3):599-600. doi: 10.1080/09273948.2022.2032200. Epub 2022 Feb 3. PMID: 35113738.